-
隨年齡增長,玻璃體會開始變性及脫落,倘若脫落不全,就有機會拉扯到黃斑區的視網膜,而發生撕裂及視網膜組織損傷-即黃斑裂孔。根據研究統計,每1000名年齡大於65歲的人士,就有3人患上黃斑裂孔
-
深近視人士由於眼球比正常人長,視網膜發生病變的風險明顯較高,其黃斑組織也較脆弱因而較易有黃斑裂孔
-
約10%的黃斑裂孔為外傷引起
黃斑區域位於視網膜中央,集中九成的感光神經細胞,負責中心視力和顏色視力。因此,健康黃斑點對人看清事物尤其重要。黃斑病變是指黃斑點出現了病徵,引起視力下降、視物扭曲變形及中心視力變差。
使用方法:
1. 如有老花或近視,須配戴原有的眼鏡進行測試
2. 把方格表放在眼前距離30cm,光線要清晰及平均
3. 先用手蓋著左眼,右眼凝視方格表中心黑點
4. 重複步驟1至3檢查左眼
若出現畫面模糊、扭曲或黑點擴散等非直線狀態,有機會是患上了黃斑病變,應立即諮詢你的眼科專科醫生
正常觀看方格為棋盤狀直線
•年齡增長
•吸煙
•飲食習慣攝取高飽和脂肪或高膽固醇
•眼睛長期被過度日光照射
•患有血管系統疾病或高血壓
•其中一隻眼已患有黃斑退化
•遺傳因素
利用激光的熱能,去除視網膜下增生的血管,並技巧地保存未受影響、黃斑病變區內的視網膜。但由於熱力激光並沒有選擇性,黃斑退化的位置必須與黃斑點中央保持一定距離,否則會燒毀增生血管,同時難免會破壞周邊組織,引致即時視功能退化或失明,故此治療方法只適用於少數黃斑退化患者。
把光敏劑注射到血液內,並選擇性地積聚在視網膜下不正常的血管上,經一種非熱能激光活化後,光敏劑便能在不影響視網膜其他正常組織的情況下,堵塞這些不正常增生的血管,從而控制病情惡化、改善患者視功能、縮細黑影以及糾正視覺影像扭曲的情況。然而,此療法不能恢復失去了的視功能。光動力療法對治療PCV有良好效果。
曲安奈德是一種鹽皮質類固醇,能減少眼內血管對視網膜屏障的破壞。類固醇玻璃體注射須表面麻醉,並在無菌環境下進行。這注射一般可在醫院進行,而醫生必須採取一切防範措施,減低感染風險。
以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注射來控制濕性黃斑退化是現時主流的治療方法。研究顯示可有效防止視功能進一步衰退,以及能改善視功能。現時普遍使用的藥物有「癌思停」及「樂舒晴」,研究顯示這兩種藥物的治療成效相約。「愛亮眼」是目前治療濕性黃斑退化新的藥物。有些病人注射了其中一種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無效,改用另一種,反而有不錯的成效。
愈接近黃斑中心,感光細胞就愈密集。相反,黃斑部神經纖維的厚度則會隨之遞減而形成一個凹陷,即中心凹。黃斑部正中區域,由於只含有感光細胞,因此中心凹是感光敏感的區域。而在黃斑區域出現的視網膜缺損病變,則稱為黃斑裂孔。
隨年齡增長,玻璃體會開始變性及脫落,倘若脫落不全,就有機會拉扯到黃斑區的視網膜,而發生撕裂及視網膜組織損傷-即黃斑裂孔。根據研究統計,每1000名年齡大於65歲的人士,就有3人患上黃斑裂孔
深近視人士由於眼球比正常人長,視網膜發生病變的風險明顯較高,其黃斑組織也較脆弱因而較易有黃斑裂孔
約10%的黃斑裂孔為外傷引起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可以清楚照出玻璃體及視網膜的狀況、精確量度裂孔大小及位置等。已廣泛應用於黃斑裂孔診斷,以及早診斷出黃斑裂孔,並確定裂孔的嚴重程度以決定治療方案。另外,如病人其中一隻眼睛已出現黃斑裂孔,另外一隻眼睛也會約有15%機會出現相同情況。通過OCT,眼科醫生可以準確檢查另一隻相對健康的眼睛,因此可及早發現病變,預防嚴重的視功能損傷。
黃斑裂孔分為四期
1期:板層裂孔(圖2a、b):裂孔未完全穿透視網膜神經層。起初中央凹發生部分脫離,隨後進一步脫離,直至中央凹消失;
圖2a:OCT顯示正常黃斑區結構
圖2b:OCT顯示板層黃斑裂孔1期,裂孔未完全穿透視網膜神經層
2期:全層裂孔(裂孔直徑小於400微米);
3期:全層裂孔(裂孔≥400微米+未發生玻璃體後脫離);
4期:全層裂孔(裂孔≥400微米+已發生玻璃體後脫離)。
PPV是目前首選的治療方法。可透過切除中心凹前的玻璃體皮質,消除黏連於黃斑區玻璃體對中心凹切線方向的牽引。眼科醫生使用顯微儀器切割延伸至黃斑的玻璃體,然後用一種特殊氣體填充眼球內部,使裂孔變平並關閉。此微創技術造成的傷口細小,病人術後康復快,但仍需注意術後護理。
術後,病人需要保持面部向下或俯臥的動作不少於一周,面部與地面水平保持一致,即使睡覺也要趴著。所注入的氣體在術後8星期左右會自行吸收,原本的玻璃體腔將會由眼睛產生的房水填充。
由於眼內填充的氣體在高空低氣壓環境下會膨脹,引起高眼壓,有失明的風險,因此病人不適宜乘坐飛機。雖然,航空規例指出,眼內氣體少於30%即可乘搭飛機,然而為保險起見,建議病人應在術後八星期後再考慮乘搭飛機。
黃斑前膜是視網膜黃斑點表面的一層纖維膜,此薄膜質地不定,厚薄不一,與視網膜黏連的程度亦因人而異。此病變屬玻璃體和視網膜交界疾病,其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
原發性的主要病因是眼睛退化,就像年老皮膚出現皺紋一樣,多見於五十歲以上人士,尤其是曾出現過後玻璃體脫落的患者。黃斑前膜病變被視為老年退化疾病之一。
繼發性的病因一般為眼內炎症或其它血管疾病所致,如:深度近視、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血管性疾病、曾出現視網膜撕裂或視網膜脫離等。此外,眼球外傷亦可是其中一個病因。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擁有普通儀器難以比擬的成像系統,可以清晰顯示出初期的眼底病變斷層圖像。此技術不但能準確量度黃斑前膜的厚薄及水腫情況,更能精確檢查出其他眼部的問題。而且,整個過程中,眼睛都毋須接觸到儀器,檢查穩定舒適。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
上圖為早期黃斑前膜病變(紅色箭咀)的掃描圖像,仍然清晰可見黃斑點正常的凹位(白色箭咀)。
下圖為晚期黃斑前膜病變(紅色箭咀)的掃描圖像,凹位(白色箭咀)因黃斑水腫而消失並開始凸起。
零級(早期):前膜呈透明,好像玻璃紙一樣,患者可以全無病徵,只在眼科例行檢查中被發現;
一級(中期):前膜呈現皺紋,使視功能輕微下降,影像輕微扭曲;
二級(晚期):前膜變厚並呈灰白色,不再透明。前膜慢慢收縮,使皺紋更多,並牽引、拉長或扭曲視網膜血管。
可透過微創方式剝除黃斑前膜,使黃斑點回復原貌。術後傷口小,毋須縫線(本院眼科醫生會加入剝除內置膜的方式以減低復發率)。愈早接受治療,完全清除黃斑水腫及使黃斑點回復原貌的機會也愈高。
由於病人的黃斑前膜厚度及質地因人而異,在剝除前膜時會遇上不同的情況,如:
有些病人的前膜是薄薄一片的,輕輕蓋在黃斑點前,醫生能毫不費力地把它剝下;
有些病人的前膜十分易碎,要逐少逐少剝下,需考驗醫生的技術與耐性;
也有病人的前膜緊緊粘連著黃斑點,需要小心巧妙地把它剝下,減少傷及黃斑點。
由於內置膜不但透明且十分薄,因此治療難度相當高。本院在術中會使用特別染色素把內置膜染色,增加其能見度,大大提高穩定度。
步驟一:使用微型玻璃體切除儀切除玻璃體。
步驟二:用微型鉗子放入眼內,直接剝除前膜。
步驟三:用特別的染色素把內置膜染色,再用微型鉗子把它剝除。
圖1(使用微型玻璃體切除儀切除玻璃體)
圖2(玻璃體切除術配合內置膜染色及剝除黃斑前膜)
黃斑水腫是發達國家中導致糖尿病患者視功能衰退的常見因素。約有10%糖尿病患者患有黃斑水腫;已患三十年或以上糖尿病的病人,則有30%患有黃斑水腫。黃斑是視功能重要的部位,水腫會對視功能造成明顯影響。糖尿病黃斑水腫的症狀主要是視功能模糊、中央視功能範圍出現暗點等。
糖尿病對視網膜造成影響,稱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又稱「糖尿上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主要有兩種形式:其一是視網膜缺氧,導致血管不正常增生;其二是視網膜滲漏,嚴重時可導致視網膜中心出現水腫。
早期糖尿病黃斑水腫的症狀多不明顯,而到中晚期會開始出現視功能下降,容易與其他眼疾症狀相混淆,如:白內障,因此不易被察覺以致延誤診治。而當視功能逐漸被破壞直至出現明顯病徵時,黃斑可能已經受到血管滲漏的嚴重破壞,而增加治療的難度。因此應儘早進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查,這對早期發現疾病很有幫助。
糖尿病黃斑水腫檢查主要有三種:眼底檢查、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和螢光造影檢查。眼底檢查主要是由眼科專科醫生使用專用眼底鏡頭對病人的眼底進行檢查,包括檢查黃斑區及視網膜是否有出血、脫落或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黃斑水腫等;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主要用來量度黃斑水腫厚度的OCT,被廣泛使用於黃斑水腫診斷;而螢光造影檢查的目的是確認視網膜是否存在缺氧情況,但現時已逐漸減少使用這種檢查方法。
光學相干斷層掃描:黃斑區明顯水腫、隆起
激光治療
將激光直接打在滲漏區域上,阻止繼續滲漏並加速身體吸收已滲出的水分。
藥物注射
眼內注射藥物是糖尿病黃斑水腫的針對性治療。透過把藥物注於患者眼内,直接發揮作用。多方的醫學報告顯示,這種方法治療糖尿病黃斑水腫療效良好,超過六成病人能獲得不錯的視功能改善。
另外,也可結合以上兩種方法,有助鞏固療效及提升患者視功能。
注射圖
接受眼內注射藥物治療後黃斑水腫消退,視功能改善